|
德国医疗和中国医疗——差距在哪里?(一)
所属分类:[职工文苑]
来源:优米软件下载官方版
更新时间:2009-06-25
|
|
在中国,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是国人诟病最多的行业,这在西方国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然而,这是事实,残酷的事实! 医改方案一改再改,迟迟未能出台,好不容易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推出的却是指导性方案。每当在媒体看到众多诟病医院的报道,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医疗系统怎么啦?直到今天,在德国学习参观了一个月,对德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医疗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想我已经找到答案的一部分。通过下列的一些比较,我想我们可以发现差距究竟在哪里了。 一、 门诊:门庭若市和门可罗雀 我们的大医院门诊就像集市,一大早便已经人头攒动,医院的领导也沉醉于门诊量的统计数字中,因为这才能说明医院人气高,更深一层则意味着经济效益好。而我在波恩,却发现这里的医院没有专门的门诊部,只有设置在病房里的为数不多普通门诊、急诊和专家门诊(Praxis),候诊处也只有极少数的病人在等候。难道他们没有病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病房的住院病人都是满员的。为什么呢? 德国的医院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性大医院,另一种是专科医院(几乎都带有教会性质);前者为数较少,均为大学附属医院,分布在全国各州府和大城市,约二十多家,实力强大,后者准确点应该称作“准专科医院”:科室设置不全,往往只有某几个专科,只有实力较为强大的才能生存下来,效益不好可能会撤销的。我所在的医院是波恩大学的教学医院,但并不是附属医院,只有耳鼻喉-60甚至70个病人,他还能仔细到哪里去,哪怕是再有耐心的医生也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加上少数医生不注意医患交流,医患关系紧张也就随之产生了。 也许医改所要走的路子是对的:强调基本医疗,加大社区医院建设和支持力度。我想,更重要的是深化行医准入制度的建设和监管,提高基层医疗的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其真正能够担负起基层医疗的神圣职责,减轻大医院的压力,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地分配。正如某医改专家说的:“大医院病人能否减少是评判医改是否成功的指标”。 二、 医疗保险:低强度广覆盖和高强度全民医保 我国的医疗保险也是当今医改的亮点之一,说明决策阶层已经注意到医疗保险在医疗卫生系统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了。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正在推广实施,其目标是全面覆盖,包括偏远山区,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的医保实际上是低强度前提下的广覆盖,相对于国民的医疗需求来讲,我国财政预算的8500亿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了,何况能否落到实处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愿这种投入不会变成国产亿万富翁的制造者! 德国的医疗保险是全世界最好的,医疗保险是强制执行的,全民医保,经济收入低者由政府补贴,甚至凡入境的国外人士均必须有医疗保险,否则签证面谈。德国人生病不管到Praxis看病、到社区医院看病还是到大医院看病,都能报销至少90%,私人承担10%(5%由雇主承担,5%有患者本人承担),而且都是治疗完毕后才与保险公司来结账的,非常方便,这里面包括所有的用药和治疗费用,而不像我国,有许多药物时不能报销的,要用只能自己掏腰包。(德国的医疗保险非常复杂,有兴趣请见专题报道)当然,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的,这种高强度全覆盖的医保即便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德国也有点难以承受,据说医疗预算占据德国财政预算的11%以上,德国政府近期正在借鉴美国的运作方式,酝酿着降低医疗保险力度(主要是取消诸如美容、理疗等的保险),加大商业保险在医疗的介入,能否获得国会的通过只有拭目以待了。 三、 医患关系:肉在刀砧和生命托付 我刚来的时候,耳鼻喉科的副主任Wecker做了一台口底癌(非常早期,T1N0),术后出现颈部伤口出血,呼吸困难,抢救后送ICU观察,Wecker心情非常恶劣,最终病人终于还是渡过了难关。等到病人安全了,我问他,你们这里医疗纠纷多吗?他说:“医疗纠纷是保险部门和患者律师之间的事,我只管医治病人。” 而且我发现,这里的病人对医生的话就像圣旨一样执行,从来多问几句为什么,他们把医生看成自己的生命保护神。在这种环境下行医,医生理所当然地会把病人当做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来处理。有谁能拒绝把生命交给你的人呢? 我们的患者在去医院之前首先就已经把自己设想成为刀砧上的肉,医院就是屠夫,这种假设使得患者在就医是处处设防,甚至不惜采用现代的手段留取很多“材料”,一旦出现不满意的结果便刀戎相见,凡此种种,和德国相比,我们的医患关系是在不堪入目。 我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的,有国民素质的问题,有医疗系统本身的问题,有不负责任的媒体的负面渲染的问题,最根本的是医疗体制的问题。 不知道经过陈竺院士及其精英们的努力,若干年后,我们的医患关系能否得到根本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