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4日 11:29:08
    当前位置 > 首页 > 职工文苑
    德国医疗和中国医疗——差距在哪里?(二)
    所属分类:[职工文苑]      来源:优米软件下载官方版      更新时间:2009-06-09     

    四、医院管理机构:“外行”、简练和“内行”、冗杂

      刚来的时候,我发现这家医院的主楼7层,2-7楼均为专科病房/门诊/急诊,办理手续(包括工作服、用餐卡等等)均在1楼,那里的工作人员很少,和医院食堂相隔,很不起眼,不像行政办公室,倒像是仓库,而且临终关怀病区就在不远的附属楼,我开始以为还有其它更重要的行政机构,认识了院长后才知道,原来他就在这里上班,每天准时在食堂早餐和午餐。

      这里的医院行政机构比较简单:医院最高领导不叫院长,叫做管理者或者说是CEO更合适一些,院长属下有2个委员会,一个医疗专业委员会,一个经济委员会,委员会的首席负责人相当于副院长。院长是企业管理专业的或者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委员会首席负责人一般由科室主任担任,经济委员会由专业的经济师或者会计师担任首席负责人。由于医院是政府财政支持的,所以很多事情院长做不了主,比如说基建、设备等,院长必须向政府或者出资者陈述,说服他们才能达到目的。医院的基建、信息系统、设备维修、耗材供应、洗涤保洁、食堂、药品等全部社会化,医院领导人不需直接管理。所以显得非常简洁。

      我们的医院往往机构非常多,人家早已社会化的机构我们都必需维持其存在,结果是人浮于事,决策的形成往往比较复杂,受到种种约束。这就是简练和冗杂的差别。

      这和我们国内不太一样,我们的医院院长一般都是“内行”,也就是说,院长本身就是医疗专家,这在我们看来合情合理,叫“内行管内行”。而德国却偏偏是“外行管内行”。其实,隔行如隔山,医疗专家和管理专家是两码事,我不知道究竟谁对谁非。

      德国的医院没有“党”管理,但是他们多了一个“教”。我们的医院性质是事业单位,“党”“政”的影响力都是存在的。德国的医院除了“政”之外还有“教”。强调院长必须是信教的,教会的思想会通过院长贯彻到管理中,教会给医院的捐款也会通过院长属下的经济委员会下达到医院。

    五、医生等级

    德国医院医生等级并不是学习美国的,反而和我们比较相似。科室主任只有一个,是科室唯一的负责人,在科室里具有最高权威;教授可以有多个,但是由于晋升教授的条件苛刻,一般只有附属医院的科室才可能有多个教授(2-3个),其它准专科医院一般没有或者只有一个教授;科室医生的等级可分为:主任(ChefArtz)、中级医师(德语叫OberArtz简称OA,具体叫么翻译我也不知道)、和普通专科医生(德语称谓Doktor),还有助理医师(相当于我们的培训医师,培训期2年,不算正式编制)。没有副主任和副主任医师这个级别。

    主任是学术权威和管理决策者和最终决定者。一般较大科室的主任有2-3个秘书,秘书在主任的授权下负责科室的内部和外部事务以及主任专家门诊的预约安排、主任和中级医师手术记录的整理打印、住院医师病历的打印等等,秘书非常忙,我发现这里的秘书个个都行动特别快,思路特别清晰。病房的护士很少,整个station12VIP病区)24张病床,每班只有4个护士,她们一上班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和我聊天(很多护士是黑人或者黄种人,奇怪的是她们的英语都挺好的),但是从来没有埋怨(也许这种工作已经很难得了),这和我们听到的传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问主任为什么不多要几个护士,他说:“Why? Money!”。

    德国医院等级森严,下级必需绝对服从上级的指示和安排,不同等级医生的收入也相去甚远。只有主任和教授有资格接受点名手术,这样大大地增加了科室和主任本人的经济收入。

    我们国内的医生等级也明确,但是权威性和经济收入与他们比较想去甚远:科室的事务的决定权貌似在主任手上,而实际上最终决定权在医院领导手上,主任充其量就是一个“汇报”的角色;尽管多数医院都实施了二级分配,但是其差距往往只是象征性的。(待续)

Baidu
app优米